1091專-無形文化資產纏花 華麗綻放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成立成果特展「無形文化資產-纏花工藝技藝」十月二十六號到明年一月十五號在輔仁大學朝橒樓六樓舉行,展覽以推廣纏花以及學員學習成果為主軸,希望增進大眾對於文化資產的認識。

 

(輔大之聲記者 何勁達 採訪報導)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成立成果特展「無形文化資產-纏花工藝技藝」十月二十六號到明年一月十五號在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院中華服飾文化中心展覽室舉行,展覽以推廣纏花以及學員學習成果為主軸,展區分成展覽總說、陳惠美老師展區、學員作品展區、影片播放區、模擬展示區以及留言板區。成果展學員上的術科課程,由台灣無形文化資產纏花工藝技藝保存人陳惠美傳授初、中、⾼階共一百一十四⼩時的纏花技藝傳習課程,學員在歷經三個階段的三十堂術科課程以及十堂學科課程後,將學習成果化為作品,展示傳統纏花以及經過自己巧思設計的創意纏花。

 

 「無形文化資產纏花工藝技藝藝師培育計畫」是由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的助理教授呂尹超,向文化資產局申請補助執行,並邀請陳惠美擔任計畫講師,呂尹超說(聲:文化局這個計畫主要是想要培育傳統工藝藝師的人才,我們用了無形文化資產纏花這一個工藝項目,作為這個計劃的主要申請科目)。他補充說明,纏花在傳統上有很久的歷史,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名稱,在閩南地區稱「春仔花」,在金門叫做「吉花」,並因為他的製作⽅式是使⽤線材纏繞紙片,所以⼜稱「纏花」。

 

 漢人曾盛⾏配戴簪花,而簪花又可以分為鮮花與⼈造花兩種。⼈造花會利⽤綾羅綢緞、絲線、寶⽯等材料製作。在沒有鮮花的時節,人們就會取⽤⼈造材料來做纏花,⼈造纏花因為材質耐久,有永不凋謝的意涵,在過去⽣活中,閩南纏花多⽤於喜慶節⽇,客家纏花則是作為敬奉神明的供品,現在卻隨著時代的步伐,逐漸被取代消失。呂尹超說(聲:纏花這樣工藝式微,是因為海綿花、塑膠花的出現,因為敵不過價錢便宜這樣子的工業製品)。他提到,傳統工藝要完整保留在這個世代甚至是下個世代,要在現今的社會找到一個適當的地位,讓它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這必定需要藉由創新手法才有辦法成功。

 

 織品服裝學系三年級的蔡儒億說(聲:因為本科系的老師介紹,所以上來參觀,原本也不知道纏花的技藝。)對於纏花工藝的沒落,她表示感到相當惋惜,過去每逢節慶,處處可見纏花的工藝作品,許多商家都會販售,而現今纏花的蹤影卻逐漸消失。蔡儒億認為,除了透過專業人士的提倡、舉辦展覽讓民眾參觀之外,更要將傳統文化與現今的潮流結合再創新,才能讓傳統纏花工藝重新受到重視。 

 

(輔大之聲記者 何勁達 採訪報導)

 

 

(圖片由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