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1專題-榮耀之後 台灣體育專才學生的困境
青奧落幕,選手帶著一金三銀的成績歸國;大專男子籃球聯賽也即將邁入八強戰。對運動員而言,為國家及學校爭光是畢生殊榮,訓練一輩子,只為能在賽場上完美表現。然而,在榮耀之後,這群學生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輔大之聲記者 張璦 採訪報導)
布宜諾斯艾利斯青年奧運落幕,揮著中華台北會旗的台灣青年運動員,帶著一金三銀的成績歸來。近期火熱開打的大專男子籃球聯賽也即將進入八強戰。對一個運動員而言,為國家及學校爭光是畢生殊榮。然而,在榮耀之後,這群孩子的未來,在哪?
打進本屆青奧混雙四強的葛蘭喬安娜說:「台灣的教育體制會讓學生盡量去追求個人運動專長,但在課業部分會放棄這些學生,老師上課也是比較不重視體育專長的孩子們。」台英混血的葛蘭出生於英國,十歲那年回台;針對台灣教育體制漠視運動專才學生的學科發展,她自認很幸運,有接觸過英國的全人教育方式,讓她明白「學術並行」的重要性。
台灣體育專才學生的出路,不該因學科能力不足而受到侷限。目前就讀輔大體育競技學系三年級的盧俊祥從小隨隊練球,無暇顧及課業,老師也不太重視他的成績。若無法晉級職業路,他畢業後想從商,卻感嘆無從下手;盧俊祥多年沒仔細鑽研學科,就算有機會就讀企管系,也怕聽不懂、跟不上進度。現在的他除了練球,也積極尋找多元打工機會,他表示(聲:籃球的事情以外還很多,要自己找事去做。)同為輔大男籃成員的蕭愷鎮表示如果有機會,想去國外發展,他說(聲:覺得國外資源比較好,而且對運動方面每個國家都有一定的水平。)他也認為在國外讀書,學習第二專長是個不錯的選擇。
學科能力和體育專才不該只是二擇一。正如葛蘭所言,「不管未來想走什麼路,每個人的教育程度該平等。」台灣教育表面奉行德智體群美五大並重,但真正深根台灣教育體制的無非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教育不該如此侷限,應該要多元發展。目前台灣僅有少數大學設有「大一不分系、多元管道入學」,讓體育績優生有充分的時間確立學科興趣,同時配合體育領域的發展;但台灣教育不像歐美國家從小對體績生的學科成績嚴格把關,「不讀書,就沒球打」;導致台灣這群體育學生早已失去應有的學科基礎,儘管能在大學主修專業科目,恐怕也力不從心。
台灣的年輕體育學生,「盼望靠體育競技,讓世界看見台灣」。然而再厲害的運動員,退役後又能風光幾年?誰又能看見他們退出體壇後,所面臨的挑戰與艱難?台灣「學、術分離」的教育,不強制體育專才學生讀書,無疑將低了他們的競爭力與就業機會。輔大男籃教練楊哲宜表示(聲:站在教練立場,我們也希望他們能多接觸多不同領域的東西,因為會開發腦袋,讀書好球也打得好。)或許翻轉教育,設計符合運動專才學生需求的體制,才能讓台灣運動專才學生,無論踏上職業之路與否,都能走得長久。
(輔大之聲記者 張璦 採訪報導)
詳細音檔連結>>>https://picosong.com/wmCBA/
圖片來源>>> 張璦/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