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專-打造無霸凌友善校園 你我有責
輔仁大學學生事務處生活輔導組四月十四號在谷欣廳舉辦「從霸凌看校園安全」講座,邀請律師陳君維主講,協助師生了解如何辨識、預防與處理霸凌行為,營造友善、安全的校園環境。
(輔大之聲記者 張詠詠 採訪報導)
輔仁大學學生事務處生活輔導組四月十四號在谷欣廳舉辦「從霸凌看校園安全」講座,邀請律師陳君維擔任主講,向學生與教職員講解校園霸凌的定義、處理流程與相關法規,協助校內師生建立正確的霸凌防治意識,強化校園安全防線。
講座中,陳君維首先以互動方式引導現場學生思考「什麼是霸凌」,並進一步解釋霸凌的構成要件。根據《校園霸凌防制準則》,校園霸凌必須具備「故意性」與「持續性」兩個要件。若在一個月內發生兩到三次以上的排擠、嘲弄等行為,即有可能構成霸凌。陳君維也指出,霸凌的形式多元,包括肢體霸凌、言語霸凌、關係霸凌、網路霸凌、反擊霸凌以及性霸凌。值得注意的是,性霸凌屬於性別平等委員會的處理範疇,具有其特殊性。即使只說出一句帶有歧視意味的負面詞彙,如「死gay」,也足以構成性霸凌,不需符合持續性條件。若教師接獲相關檢舉,必須依規定進行通報程序。
陳君維強調,校園霸凌的對象不僅限於學生之間,若教師或學校職員對學生有言語貶低、體罰或羞辱等行為,也屬於霸凌的範疇。然而,現行法規主要著重於保障學生權益,教師若遭遇霸凌,則不在現行制度保障範圍內。此外,講座也詳細介紹校園霸凌的處理流程,包括接受檢舉、成立處理小組、展開調查與調和、由防治委員會進行審議,並視情節輕重交由學生獎懲委員會處理。整個過程須遵守保密原則,並以修復雙方關係為主要目標,而不只是懲罰加害人。陳君維表示,(聲:關係可以修復,比你去認定人家有沒有構成霸凌來得更重要,因為這個制度本來它就不是一個追求正義的制度,它是希望大家可以在一個友善的校園環境去做學習。)。面對校園霸凌,學校的角色不應只是裁決對錯,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能保護學生、修復關係的制度。
生活輔導組組長吳之凡也坦言,這場講座除了呼應學校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高度重視,更期盼通過專業法律知識的引介,提升學生與教職員對校園霸凌的敏捷度與處理能力,他說(聲: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之下,能力有餘,也能夠同時保護其他人,幫助其他人,這是我們目前霸凌講座的方向跟思考。),期望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安心學習、健康成長。
應用美術系三年級的王芷萱表示,未來若遇到校園霸凌,會更有勇氣出面協助與舉報,他說(聲:蠻多人會以為我講出這句話,他不是霸凌,然後事實上他是有霸凌的這個情況的,我覺得可以多去做通報還有勸導。)。這場講座讓師生意識到,唯有正視每一次蓄意的不友善,才能真正建立彼此尊重的校園文化。
(輔大之聲記者 張詠詠 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