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薯議二三專訪】 用對話探索觀點 用聲音深入世界

「台灣這塊土地上,處處都有值得討論的議題」,《蕃薯議二三》帶著這樣的想法,希望透過廣播,讓更多人關注社會議題、聆聽不同觀點。本專欄將帶你一探節目的誕生故事、製作歷程,以及未來期許。

 

(撰文:何幸蓁、郭晶菁)

▲主持人-米香、米糕(由左到右

 

Q:成為搭檔的契機?

在電台中,大多數成員來自傳播相關科系,而米香與米糕則是少數來自其他科系的成員。起初,身為「外系生」的她們,難免感到自己像是局外人。但當時兩人在一檔合作的節目中,她們花了大量時間討論節目內容,也逐漸熟悉彼此的想法與風格。

隨著節目製作的推進,兩位的默契越來越好,甚至經常在電台內一起吃飯、聊天,逐漸發展出深厚的合作關係。除了電台活動之外,她們過去也曾一起外出、參加演唱會。

▲主持人在校常常一起行動

 

Q:起初的節目風格與方向為何?

米糕表示,自己對各種社會議題與迷思討論很感興趣,而在初次合作後,發現米香也同樣感興趣,於是兩人決定將原有的《蕃薯議二三》重新包裝,讓節目聚焦於特殊職業與社會議題討論。

米香與米糕希望節目能夠用輕鬆、不嚴肅但有深度的方式,讓聽眾更容易理解各種社會議題。許多大學生可能對某些議題略知一二,但未必會去深入查閱資料或法規,因此希望透過節目邀請專家,以生動有趣的對話方式,幫助大家更容易理解複雜的社會議題。

過去節目中曾探討過「性別平等政策」與「同性婚姻法案」,這些主題或許平時較少出現在娛樂性強的節目中,但她們想透過訪談與討論,能讓更多年輕聽眾在輕鬆的氛圍下獲取知識。

而在錄製節目時,米香擅長回應來賓,米糕則是擅長統整訪談資訊,因此兩人默契合拍又互補,也能避免訪談時的冷場情況。

▲兩人在合作上非常有默契

 

Q:如何發想每集節目的議題和來賓是?

米香和米糕表示,她們其實沒有先規劃好每一集想找的來賓或是想討論的議題,更偏向隨著社會趨勢,觀察目前社會上值得被討論的事件或議題,再決定節目該集主題。從製作到現在,她們也發現,節目整體方向是偏向關懷弱勢族群,會以感性方式讓聽眾更了解相關議題。

另外,她們分享做議題性節目需要花很多時間準備,目前製作的每一集節目都耗費十個小時以上。主持人確定想討論的議題後,要先尋找和議題相關的來賓,再透過論文、書籍,以及新聞報導等查找來賓詳細資訊,最後才能寄邀訪信和設定訪綱。

▲曾邀請獸醫分享職業的大小事

 

Q:任何一場訪談中,是否有過意外改變對某個議題的看法?

「確實有!」主持人分享道。有時她們原本對某個議題有既定印象,但在訪談過程中,卻發現事情的另一面,甚至完全顛覆自己的想法。其中,對街友的看法就是一個很大的轉變。

米糕坦言,過去曾製作一集關於無家者的節目,讓我對他們的看法有很大的轉變。她提到,之前可能會以為無家者大多是因為懶惰、不願工作才流落街頭,但透過訪談,才發現許多無家者其實經歷過複雜的社會因素,例如家庭變故、經濟壓力,甚至是身心健康問題,導致他們無法輕易回到一般的生活軌道。

在這集探討無家者的節目中,米香與米糕重新思考社會對無家者的刻板印象,也更深刻地理解支持系統與政策對無家者的重要性。這次經驗讓她們更加謹慎,不會輕易對某個議題下定論,也更加重視傾聽不同的聲音。

 

Q:最印象深刻的來賓?

主持人們一致認為,最讓她們印象深刻的來賓是一對經營社群的同志夫妻——「母母女子」。當初在荷花池見到這對伴侶時,主持人形容她們「像在發光」,愛情故事溫馨又深刻。節目中,來賓不只是講述自己作為同志的生命故事,更深入分享各自在家庭、法律、社會期待下的掙扎與堅持。

訪談中兩人提到,其中一位媽媽為了懷孕赴柬埔寨接受人工生殖療程,歷經密集打針、身體劇烈反應,回台灣後甚至腫得像六個月孕婦般,最後緊急送醫才得知情況危險。節目現場從一開始的歡笑到後來的落淚,情緒起伏讓主持人久久無法平復,深刻感受到婚姻平權背後仍有許多難以想像的挑戰與堅持。

▲主持人與來賓(母母女子)合照

 

Q:主持節目至今的最大影響?

主持人們表示,透過節目,她們看見了台灣很多溫暖、美好的小地方,也更加珍惜這個家園。米香說:「其實很多人都在為這個地方努力,像是一些社福機構的執行長或組織者,收入並不高,卻仍願意投身幫助弱勢,甚至上節目無償分享。」而這份無私的奉獻,讓主持人們感動不已。

每一集節目的錄製,也讓她們的知識與視野不斷拓展。不同議題帶來不同觀點,有時甚至挑戰自己原本的想法。例如在討論《人工生殖法》時,她們才發現,已婚女性若要墮胎,需經配偶簽字同意而這樣的規定對處於不健康婚姻中的女性極不公平。

米糕說:「有些議題聊著聊著,就會覺得好難過,因為很多事情真的沒有標準答案。」這份不斷思考與感受的過程,讓她們對社會的關注更加立體,也更珍惜節目作為一個對話與理解的平台。

 

#蕃薯議二三 #議題討論 #社會關懷 #hangee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