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行銷大小事 秘辛全都報你知

記者 羅心妤、張詩涵/採訪報導

本場演講主題「攝影師的專業技巧與經營哲學」。(攝影/羅心妤)

 

  輔仁大學廣告傳播學系舉辦「教學助理培訓活動-攝影師的專業技巧與經營哲學」講座,邀請曾任於奧美廣告創意,同時也是廣告傳播學系第十九屆的系友何伯濤,與在校師生們分享從廣告公司到自由接案的心路歷程。

 

現在社會的行銷市場以及影音市場分佈

何伯濤講解現在的行銷市場。(攝影/羅心妤)

 

  何伯濤首先介紹現在行銷市場的樣貌,他給予了十一個關鍵字,分別為分眾、平台、募資、線上課程、數位傳統、體驗、訂閱制、網紅數據、團購、團隊戰以及AI。以數位傳統為例,在十年前會擁有刻板印象認為傳統廣告就該出現在電視、數位廣告則出現在Facebook、Instagram等串流平台上,事實上並非如此,隨著時間流逝兩者漸漸在融合,在現代社會要做出好的行銷需要多元平台的推廣,不只拍攝廣告、甚至要參與Podcast都有可能,因此傳統與數位在現代是並行的,需要一同整合才能變得更好。

 

  而現在的影音市場何伯濤也給予十一個關鍵字,分別為更多的AI、分眾、小品牌、自媒體、電商、短影音、更少的預算、代入感、電影感、更多需求以及人脈。以自媒體為例,現代人都有各種的社群媒體,而「你有在經營嗎?」、「是否有讓外界的人認識自己呢?」,何伯濤表示現在屬於自媒體時代,需要讓更多的人認識自己,比如在未來接洽工作時,若你是一位在網路上可以搜尋到的人,會讓對方有保障,也能了解你的風格,因此自媒體也等同於自己的廣吿。結合行銷以及影音市場,當找到需求後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技能」,不論是拍片或是攝影都可能成為自己的獨家賣點。

 

面對不同目標客群有什麼樣的優缺點

何伯濤分析不同的TA。(攝影/羅心妤)

 

  何伯濤把目標客群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品牌方、個體戶,他們的優點是可以自己做決定、也是最了解自家產品的人,因此可以省去很多等待的時間,可以達到有效的溝通以及即時的回應,更有利於長期的合作及經營;而缺點是品牌方不懂得行銷,對於預算方面也較斤斤計較,資源也較有限,而我們就可以提供自己的價值去幫助他們。

 

  第二類為代理商,像是奧美廣告公司,他們所需要擔任客戶與製作端中間的角色,優點為案源充足及預算充足,可以平均分配給各個職位的人,若遇到好的業務更可以省下時間,也能快速培養人脈;而缺點為無法自己做決定,必須詢問客戶,不像品牌方可以快速得到回應,若又遇到不熟悉內容的業務,在這之間會浪費很多時間,因此與代理商配合時需要考量到自身是否有這麼多時間、付款較慢以及修改次數多的缺點等問題存在。第三類為製作公司,優點為擁有相同專業因此在執行上會較快速熟悉,且案源及資源充足,配合起來較安心;而缺點同為無法自己做決定,以及預算不多。

 

  不論與何種目標客群合作最重要的是去思考自己的價值,而價值也可以分為四個,第一個為專業技能,可能是攝影、美術等,第二個為成本控制,作為自由接案的人相較於製作公司可以付出較少的成本做出一樣的成品,因此這也是自由接案者的價值之一,第三個為人脈資源,因為現在屬於團體戰的時代,當你擁有夠多資源自然可以走得長久,第四個為專案管理,也等同於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你可以把時程、事情都處理好,進而提升自身的價值。當累積一定的價值後,你就會形成屬於自己的品牌形象,而外界的人也可以透過品牌形象來找到你。

 

如何評估自己是否適合接案

何伯濤說明案源的來源。(攝影/張詩涵)

 

  案源來自不同地方,可能是公開的接案網、社群、喜歡的品牌、去過的店面、關注的人甚至你周遭就有案源。當了解案源後何伯濤建議「準備充足」再去尋找,可以先站在客戶的立場思考,去反問自己「我的技能可以幫助客戶什麼?」、「客戶為什麼需要我?」、「客戶有這些預算嗎?」,利用問題引導自己釐清到底適不適合接下這個案子。

 

自由接案以及在公司上班的差別

何伯濤將公司以及自由接案進行比較。(攝影/羅心妤)

 

  何伯濤現在身為自由接案者上班時間較彈性,不會被公司的上班時間所限制,但非常需要做到「主動」以及「自律」,離開公司後不會有人督促你應該要做什麼,而是你必須自動自發完成,因此「綜合能力」也相當重要,不論是人脈資源、專業技能、時間管理等,在公司裡或許只要專研一項技能就好,但身為自由接案者你必須樣樣都會,而且工作也較不穩定,何伯濤也與在校師生分享在剛開始有可能會遇到一整個月都沒有工作的情況,因此兩者各有利弊。

 

抓到目標受眾的秘訣 多看多想細想

 

何伯濤講解構圖技巧。(攝影 / 羅心妤)

 

  對於如何準確抓住目標受眾的洞察,何伯濤給予在場師生們「多看」、「多想」、「細想」的建議,多去觀看不同的作品,可以達到審美、品味以及眼界的提升。接著練習「多想」,在看完作品後必須跳過直覺式的回答,而是多去描述其他事物,像是畫面感、人物的情緒、音樂的風格,最後則是「細想」,去思考背後的目的會是什麼、受眾是誰、這些受眾會喜歡嗎等問題去反思。人通常看到的東西已經是結果,但創意能力如何從無到有,必須透過逆向思考去揣摩最一開始的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