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來藝術新世界 跨域設計師經驗談

記者 蔡語桐、柯予涵/採訪報導

本場講座主講者古健樺。(攝影/蔡語桐)

 

  輔仁大學傳播學院十二月十三號在于斌樓舉辦「探索未來藝術的奇妙世界!跨域設計師的心路歷程」講座,邀請黑洞創造的創意總監古健樺老師分享進入設計領域的初衷以及創業的心路歷程。

 

古健樺講解自己的工作經歷。(攝影/柯予涵)

 

 

從資訊工程到理性設計的創業之路

  從資訊管理系畢業的他,在鑽研資訊工程所碩士時,因為意識到自己與他人在程式設計上的差距,萌生出想要轉行的想法。再從資工所畢業後,他希望進入不同的設計環境,因此透過之前在互動設計公司實習的作品申請上政大的數位內容所,嘗試設計方面的行業。身為理工科背景出身的設計師,他把握每一個練習的機會,通過不斷的練習、觀察和回饋來迭代自己的作品。多年以來的經驗,結合理科背景,他將自己的作品風格定位於「理性設計」,透過掌握基礎的設計原則,豐富運用對齊、對比和分組功能。

  開始自己接案後,古健樺決定設立自己的公司「黑洞創造」,業務內容包括網頁設計、動態特效及互動設計等,致力於打造新時代的數位體驗。而「黑洞創造」團隊分成數位轉型顧問、互動設計、虛擬體驗引擎和特效網站四個部門。此外,他提到創業初期並沒有明確的規劃,而是在一次次的聚會中激發靈感。他認為關鍵在於將想做的目標明確說出來,大膽想像,並以行動代替考慮,著手進行。

  在討論過程中,古健樺與團隊提出數位轉型的提議;創業中期因為預算問題,他們廣接業務,嘗試各種企劃,也因此積了豐富的經驗。在建立知名度後,他們開始接手指標性的案子,如線上展覽類專案、前端開發和生成式藝術。

 

古健樺分享運用科技設計的過程。(攝影/柯予涵)

 

 

突破傳統 創新設計

  古健樺在設計專案網站時,嘗試將3D設計引入其中,突破當時的傳統網頁藝術設計,這也是黑洞創造的特色之一。這個功能使用戶免安裝任何軟體,在所有裝置上都適用,這種便利性使他們獲得廠商的青睞。此外,在他的設計中,光影效果及畫質的控制是至關重要的。他強調,透過精確的光影處理和高畫質的設計,可以大大提升作品的視覺吸引力和整體質感。因此他的團隊在每一個專案中,均注重光影效果的運用,力求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讓觀眾感受到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講者表示:「在製作過程中遇到最困難的部分是場景設計」,因為品牌或是行銷公司人員並沒有做過3D室內設計相關經驗,因此要還原現實中以及設計稿中的場景是製作過程中相對困難的部分,但在這些案例中他們也逐漸掌握其中的訣竅並且更加熟練。

  古健樺認虛擬空間的設計會直接影響到瀏覽者的主觀感受,簡單明瞭且突出主視覺是設計的重點。因此他不斷精進網頁技術,進行優化處理,創造出吸引顧客眼睛的亮點,並且將網頁指示標明清楚,站在消費者的角度進行修正。與此同時,他也分享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如萊爾富、滾石唱片陳零九、寶拉珍選和哈根達斯等品牌的合作;探討了如何以瀏覽者的視角設計虛擬展覽,並將最新的技術應用於藝術展示中。

 

古健樺分享投資自己的辦法。(攝影/柯予涵)

 

 

廣泛閱讀 累積自身價值

  在提到創業前準備,古健樺認為,廣泛閱讀是累積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在職涯發展中,投資自己是最重要的一項,其中,他推薦過閱讀書籍來提升自身素養和進行心理調適。透過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體系,提升自己的抽象化能力,尤其在當前以AI為主導的時代,為了避免被取代,因此抽象化能力變得尤為重要。廣泛閱讀和累積自身價值,使他在介面設計、遊戲引擎和網站開發方面都有所精進。

  關於節目的經營方面,秘訣在於堅持固定的上架時間,才能使聽眾能在特定時間點期待節目的更新。此外,慶女特別強調錄音時要避免無效聊天,錄製節目時最忌諱邊笑邊聊天的情況發生,等待另一位主持人說完再進行補充;長久下來培養足夠的默契後,就會發現同頻率的聊天和回覆,有助於形成流暢的節奏。同時,主持人的語調應有故事與畫面感,傳達出視覺化且立體化話語,能夠使觀眾對現場發生的事情有一定的了解,讓聽眾有參與感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他強調心理調適的重要性,在職業發展中保持良好的心態能夠幫助自己更好地面對各種挑戰和壓力,閱讀書籍也能起到調整心理狀態的功效。此外,他也提到從事策展相關工作,保持好奇心和玩心是在這個行業長久的關鍵,策展人應廣泛嘗試並具備良好的梳理能力,確保每位觀展人都能從展覽中學習到知識,因此閱讀書籍帶給他許多這方面的培養。

 

古健樺跟參加同學們分享製作案例。(攝影/柯予涵)

 

 

未來趨勢與新媒體藝術

  古健樺指出,新媒體藝術相較於傳統藝術具有不同的表現手法和廣泛傳播的優勢,但也面臨著容易被複製和抄襲的問題。因此持續接觸傳統藝術有助於增加藝術美感,使設計師們在創作新媒體藝術時,能夠確保作品的觀賞性,同時也具獨特和原創性。  

  與此同時,古健樺也提到生成式藝術對於創作的幫助,這項功能已經存在許久,但近年來逐漸被人廣泛使用。人們可以運用程式生產出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同時也不受創作手法的限制,因此這項功能不論是在傳播方面亦或是技術方面都佔據優勢,他本人相當支持使用這項工具的使用。

  AI軟體的應用不僅改變了藝術創作的方式,也改變了藝術的呈現和傳播。通過社交網站和數位平台,藝術作品可以透過網路媒介更快速地傳遞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以不同的方式讓更多人能夠欣賞和參與藝術創作,並且建立個人品牌特性。這種變革不僅擴大了藝術的影響力,也促進了藝術的普及和大眾化。這表示著未來許多抽象概念以及原創性較低的藝術家們可能會面臨被取代的問題,提高創作門檻。古健樺表示:「期待能透過AI取代繁瑣的創作步驟,不再拘泥於傳統設計,且能夠擁抱新科技所帶來的便利性。」

 

古健樺跟參加同學們分享製作案例。(攝影/柯予涵)

 

 

成長與轉型 走在潮流前端

  從最初接觸設計到創立自己的公司,這趟職涯旅程充滿了挑戰與機遇。每一次的困難和挫折,都成為古健樺成長的動力。而他也將繼續在設計的道路上探索,不斷創新,為數位轉型和虛擬體驗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透過這次的講座,古健樺提供了自身的建議和經驗,希望能給參與的同學們作為參考,能為正在尋找自己職涯道路的人們帶來一些啟發和鼓勵,同時也為在接案或是創業過程中的學生們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