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口語傳播與人際溝通

記者 李洺賢、陳薇亘/採訪報導

本次講座主講人李佩雯教授。(攝影/陳薇亘)

 

  輔仁大學傳播學院大眾傳播學研究所邀請任教於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的李佩雯教授,與同學分享口語傳播的重要性,以及在後疫情世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問題。

 

需不需要面對面溝通?

李佩雯教授分享是否需要面對面溝通。(攝影/李洺賢)

 

  講座一開始,李佩雯教授以親身經歷作為案例與學生分享。她表示:「一兩年前,曾經有位系上大一新生同學詢問她,生活中有手機與社群軟體就可以傳訊息互相溝通,為什麽還要學習面對面的人際溝通呢?」她頓時心中感到非常害怕,不禁開始思考為什麼會有學生認為不需要面對面的人際溝通。是否是因個人的家庭與背景,還是身邊的人際關係互動,或是大環境與疫情的影響?而這些問題背後都歸因於「習慣」。

 

  隨著環境變化與科技發展,大家的生活漸漸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在疫情的經歷下,大家發覺到其實有許多事情在線上也能完成,例如交友、人際互動、生活、學習……等等。同時也衍生出了「非同步溝通」的現象。李佩雯教授表示:「大多數人可能也有發現,現在大家好像不太需要立即的回覆;或是當事情沒有非常緊急時,回覆的速度就相對比較慢,甚至不須透過對方的表情或者行為動作。不過這也會產生一些問題,像是缺少表情、情緒等等的『非語言線索』。當人們只從文字上解讀訊息,再加上每個人對於情緒解讀是不一樣的,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誤差。」

 

Z世代的生活與溝通模式

Z世代大學生的生活模式。(攝影/李洺賢)

 

  同時,李佩雯教授也描述到,Z世代學生與他人溝通的模式,也對她產生極大的衝擊。因為在Z世代出生的同學們,自從一出生就處於擁有網際網路的環境,與自己的生長環境完全不同,因此她嘗試著站在同學們的角度思考,發覺Z世代同學們的生活像是在一個「多重宇宙」當中,從一起床就開啟所有視窗,然而「所有視窗」當中又包含「實體生活中」的另一個視窗,以及「手機」又由多個視窗組成。加上各種設備都可以再成立起不同的視窗,使得多重視窗並行於生活當中,因而導致現實中的視窗只是生活當中的一部分,不佔據整體生活,也不代表整體生活方式。

 

  李佩雯教授表示,在比Z世代年長的族群眼裡,他們認為實體視窗應該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市場,因為這才是生活的當下,但是在Z世代的生活型態中,所謂的當下,早已超越實體也與其他視窗並存。因此,所謂的「Physical and Virtual Intertwine」,是同時交織著當下與個人的認知以及個人意識。舉例來說,當大學生坐在教室裡,耳朵聽到的是台上老師的授課內容,眼睛看到的是手機裡Instagram的限時動態,心裡面可能又想著待會午餐要吃什麼,這些都是同時進行的。

 

  教授也分享自己面對這樣的溝通模式,從起初的衝擊到中間的抗拒期而到最後接受並了解的過程。中間的轉捩點是李佩雯教授讀了一本名為《在一起孤獨》的書以及一次的上課過程。書中內容敘述在生活中,即使大家現實當下是身處於同個空間,但實際上心裡並沒有都在同處,可能有些人的心思已在他處。以及在多年前的課堂中,播放了一部她認為很精彩的電影給學生看,播完後調查真正有認真觀賞的學生,全班六十人只有五個人。藉由書籍與實際的課堂經驗,讓她領悟到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並非是老師或者學生的過錯,而是世代環境變得不一樣,因此應該改變的是自己的心態,慢慢去理解現今世代的現實生活。

 

多重宇宙模式 人與人之間的質變

李佩雯教授分享生活模式轉變而影響的溝通質變。(攝影/李洺賢)

 

  而在現今的多重宇宙生活模式下,我們曾經覺察自己在做什麼嗎?為什麼是這樣做嗎?李佩雯教授表示,因為多數人「害怕錯失訊息」。舉例來說,曾經有位學生身為網路社團版主,只要是醒著的時候,都將注意力全放在社團上,需要處理社員之間的爭吵,需要管理社團的大小事,所以不斷的回應訊息。但李佩雯教授卻告訴大家,錯過了又會怎麼樣呢?雖然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上,有許多的同儕、朋友需要經營,也是我們的重要生活圈。但是回過頭來思考,究竟為什麼需要將眾多的注意力放在上面呢?是否有覺察到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麼呢?答案顯而易見的,就是「人際關係」,我們害怕失去人際關係,害怕在網路上的訊息被人誤解,即使有許多的表情符號作為輔助,依然比不過實際上的表情、動作等等的非語言。然而,這些種種行動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被看見,希望被家人、朋友看見自己的存在,以及與自己身邊與在乎的人維繫關係。

 

  在現今世代中,關係這件事也與過往大不同。AI興起與眾人忙碌程度大幅上升,AI也取代不少工作。舉例來說,西方國家曾經使用過一種AI電視,陪伴養老院的住民,每天與這些住民互動。但實際上對於這些老人家而言,雖然每天有對象可以聊天,但他們仍希望有真人可以對談交流,還是會期待是真人互動,因為AI的情感還是比不上人類的真情實感,在溝通上還是存在虛幻感以及非真誠感。

 

放下科技 回到溝通的最初本質

李佩雯教授講述科技與溝通的關聯。(攝影/陳薇亘)

 

  李佩雯教授引述了韓劇《炸雞奇遇記》當中所提到的概念,人類最美妙的一件事情就是「文字」,但卻不解為什麼許多人講話當中會充斥著髒話,而這個現象也在台灣經常發生,李佩雯教授認為十分有趣。她發覺開口說髒話這件事只會發生在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溝通時才會的交流,是個非常獨特的現象。她也鼓勵大家多多觀察在生活中與他人面對面交流時,所表達的內容會與線上交流有何不同,以及面對面溝通的獨特魅力。

 

  教授也分享自己在古巴旅行時,沒有網路可以溝通的短暫生活是非常輕盈的,沒有資訊過載的情況,反倒有了許多放空的時間。雖然無法有太多視窗,但保留一個實體視窗也就足夠了。她也鼓勵大家在通勤時可以體驗看看放下科技,注意在實體視窗的過程,有時候也能發現意料之外的社會環境。

 

  最後,李佩雯教授希望大家可以透過這樣子的覺察方式,能夠綜合或平衡現今早已被科技綁架的生活,以及去思考科技在各自的生活當中扮演什麼樣子的角色。同時也回歸到生活本質,將一些空間與時間,留給我們在意、關心的人際互動與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