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學習 幫助他人亦開闊眼界
記者 吳宜庭、林郁恩/採訪報導
講座主題與海報。(攝影/吳宜庭)
輔仁大學服務學習中心十一月十四號在淨心堂舉辦「在別人的需求上看見自己的責任—專業課程結合USR的服務」專題講座,邀請朝陽科技大學的陳明國老師分享自己將課程與服務學習計畫結合的經驗,讓參與的師生們了解何謂大學社會責任,以及如何將永續發展結合在其中,同時,他也認為服務學習是真正落實做中學的教學型態,並透過講座傳達服務學習的精神。
服務學習與通識課程
許多縣市都將服務學習時數納入高中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因此大部分台灣學生從國中就已接觸服務學習,是大家都不陌生的學習方式。服務學習有很多種形式,但是否能於過程中學習到經驗與獲得反思,取決於開始做的起點,如果只是為了應付才做的服務學習,經常會成為表面功夫、交差了事,但若是源自良善且真心想探討社區的需求而做的服務,便能更有效的落實做中學的精神。陳明國老師秉持著這樣的原則,為服務學習課程進行規劃並將之開設在通識課程當中,他認為既然要執行就要讓內容夠有趣、讓學生有意願參與。
通識教育在大學中不是主要課程,許多學生不願意花太多心思在通識課程中,導致有些課程淪為「營養學分」學生不用做太多準備就能輕鬆過關,同時也表示學生無法從課堂中學習到知識,沒辦法從中汲取經驗成長、進步。
陳明國老師希望就算是通識課程,也要讓學生能從中有所收穫,但他也了解現在學生的上課模式,剛開始將服務學習計畫融入通識課程很擔心成果不佳、或是根本沒人想上課,所幸最後成果非常成功。
陳明國老師正在說明服務學習的概念。(攝影/吳宜庭)
大學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在製造好的產品賺取利潤之餘,也要秉持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精神、對社會有所貢獻造成正面影響。大學的社會責任則在於如何讓學生變得更好,如何將在學校中所得到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實力、並和社會有所連結。陳明國老師認為服務學習是很扎實的學習方式,所接觸到的不是課本中的知識,而是更深更廣的領域,他也提及每一堂課都可以變成服務學習,因為所有課程都會有和社會連結的部分。
陳明國老師為了設計課程內容,必須進入社區了解當地的困難和需求,同時學生也需要和當地居民接觸、實際了解當地的文化,過程中所接觸到的不只是服務本身,更多的是文化與地景。
大學的社會責任在於教導學生變好。(攝影/吳宜庭)
高雄大林蒲遷村
高雄大林蒲生活環境周邊設立了許多重工業區,被將近900支煙囪包圍,空氣汙染相當嚴重,對當地居民造成嚴重影響,遷村事件也引起不少爭議,已經持續了超過十年。
陳明國老師當時任教於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於是便以大林蒲遷村議題作為服務學習課程的主題,希望藉由課程讓學生認識事情的完整樣貌,更深層的了解當地所遭受的影響。在資訊量龐大且快速的時代,人們習慣立即得到答案,總是透過上網搜尋解決疑惑,陳明國老師認為這樣的模式雖然方便,但得到的答案或許並不全面。
剛進入大林蒲社區時並不順利,因為社區對於他們還不了解,也不確定他們進入社區的目的為何,所以還保持著警戒的態度,師長們前後花費了約半年才順利和當地里長與社區耆老建立關係,得以順利展開課程計畫。
學生們藉由訪問當地居民,深入了解當地故事、以及各自的心情,最後將內容撰寫成電子書。陳明國老師也提到,有學生開始對這些事情產生興趣,像是因為擔心長者看不懂文字,所以將文字轉變成語音檔,甚至也錄了台語版本。
服務學習課程讓學生認識高雄大林蒲遷村議題。(攝影/吳宜庭)
永續城市不只是建築
陳明國老師在推動服務學習的同時,也以執行永續發展為目標,他表示永續的概念最終會回歸到自己身上,我們做出的行為會對社會與環境造成什麼影響,所以在提出服務計畫時所需思考的,是這個事件和自身的連結是什麼。
高雄大林蒲遷村議題所對應到的發展目標是永續城鄉,有些人對於這樣的想法感到疑惑,認為最終如果真的遷村,當地的建築物與環境便不復存在,那麼永續的概念何以為在?陳明國老師認為永續城鄉的概念並非只是建築物,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上的永續,讓當地的人文、故事得以留存,讓後人能有更加完善的資料得以認識歷史、了解更多古人的文化。
永續城鄉的概念除了讓學生們更加了解當地,也希望讓他們不只是高雄的過客。不管是自己生長的地方、或是出去旅遊的景點,不要只懂得吃喝玩樂,同時陳明國老師也希望學生們不管去到哪裡都能保持這樣的精神,如果能花時間認識土地就能夠與當地產生連結,並擁有更多元的視角看世界,而不是只知道課本中的知識。
期望學生能隨時隨地都認真觀察、認識環境。(攝影/吳宜庭)
學習的方式
大學可以自行安排課表,擁有許多彈性時間,陳明國老師希望同學能把握學生時期的機會,什麼都去嘗試一次,不要將學習侷限在校園內,不是只有課本上的內容才重要,應該將眼界放到校園外,並多關心生活周遭發生的事情,他在講座中表示:「不要把教室當成全世界,要把全世界當成你的教室。」
學習的態度也很重要,主動積極才能在學習中得到更多成就感,就像大林蒲服務學習計畫中的學生一樣,從一開始需要老師帶領,到最後變成每個學生都很樂於參與課程、甚至提出很多想法進行更多永續城鄉計畫。服務學習讓學生跳脫傳統的學習方式,陳明國老師也表示:「如果一門課可以這麼好玩,學生怎麼會不想來。」多元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增進軟、硬實力,這便是大學的社會責任。
講座尾聲陳明國老師勉勵現場所有聽講者。(攝影/吳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