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心理諮商師的文化認同與生命之旅

記者 張維娟、吳孟剛/採訪報導

講師與參與學生合影。照片提供/輔仁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輔仁大學原住民族資源中心舉辦了一場主題為「一位排灣族心理諮商師的文化認同與生命之旅」的講座,邀請來自排灣族的心理諮商師——馬佳歆小姐來擔任主講人,她同時身為臺灣多元文化諮商協會的秘書暨原住民事務委員會主席,於講座中分享自身豐富的生命歷程,以及成長時經歷的困惑與難處,讓現場所有聽講者更了解原住民族群的文化認同議題,並自信告訴大家:「原住民絕對不只是這樣而已」。

 

 

原民身分認同的矛盾

  由於大眾普遍缺乏對原住民族歷史、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仍慣於以固有刻板印象或偏見與原住民族互動。馬佳歆心理師表示,她從小就很坦然面對自己是原住民族的身分,但在她的成長經驗裡,常常會面對到諸多身為原住民族的疑問。從膚色、原漢雙族到升學制度,她總是勇敢諮詢家人或學校老師,卻都得不到一個相對標準的答案。她也曾經對自己感到懷疑或自卑,在擁抱自己的原民身分,或是中規中矩地當個「漢人」之間產生無數次拉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身為原住民族可能會受到被排擠、甚至是被貶低的負面觀感,比起對外宣揚自己的原民身分,在大眾面前隱藏與保持低調反而還比較「簡單」。

 

主講人馬佳歆展示簡報內容給臺下聽講者。攝影/吳孟剛

 

 

何謂微岐視

  「什麼樣子才符合原住民的標準?」、「如果不夠像原住民,大家會質疑我用身分拿好處?」話語間流露出從小到大對於原民身分認同的疑問與無奈,馬佳歆心理師坦承,自己在成長過程與求學生涯中,也曾遭遇原住民學生常見的困境。由於原漢之間的文化不同、語言不同、生活習慣也不同,因此常常在都市學校中顯得孤立且不被了解。馬佳歆心理師坦言,她常常因為自己的皮膚白皙,不符合原住民「皮膚黝黑」的刻板印象,而被旁人說不像是原住民族。她也接著提到,針對原住民的「微歧視」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大家對於原住民的第一印象,或許普遍是「會喝酒」、「會唱歌」,但她認為這些包裝著讚美糖衣的言語,都可能是對原住民族群無形的傷害與限縮。

 

主講人馬佳歆搭配簡報說明何謂「微歧視」。攝影/吳孟剛

 

 

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

  馬佳歆心理師表示,她在求學生涯中,一直是靠自己尋找未來的人生方向,正因為是獨自一人,她對於自身的人格特質也有更深的了解,也因此發現,自己心中其實一直想要幫助那些與自己擁有相同背景、遇到相同困難的原住民族學生。如果她能夠考上資源較豐富的學校、學習專業,她便可以回部落服務,提供那些原民學生更好的幫助。懷著這份理想,高中畢業後的她,選擇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又為了能協助更多原住民青年,奔赴美國密蘇里大學攻讀諮商心理學碩士學位。

 

主講人馬佳歆分享自身豐富的生命歷程。攝影/張維娟

 

 

成為諮商心理師

  馬佳歆心理師也與現場學生分享成為諮商心理師的條件與經歷。她表示,如要成為諮商心理師,大學主修不一定是要心理或心輔系,只要取得諮商心理碩士後,兼職實習一年、全職實習一年,完成論文並通過心理師國家考試,便可以至醫院、諮商所或是學校執業。整體而言,成為一位心理師平均需要三到四年的時間。

 

成為諮商心理師的條件與經歷。攝影/吳孟剛

 

 

搜尋及運用資源

  馬佳歆心理師鼓勵有相同處境的原住民學生多多運用屬於自己的資源,以她的自身經驗而言,她便是透過教育部、原委會提供的獎助學金、獎勵金及國外生活補助,完成生涯規劃中的夢想。

 

 分享臺灣原住民族的資源,包括資訊與經濟、探索與支持。攝影/吳孟剛

 

 

未來無可限量

  馬佳歆現任臺灣多元文化諮商協會秘書,以及原住民事務委員會的主席,她始終想要幫助相同背景的原住民,為多元文化諮商與族人的心理健康而努力。她認為,在學習生涯中要同時面對世界文化、學習外語、現代科技知識,才有能力關注並傳承原住民族文化,而累積文化自信才有足夠力量面對刻板印象。馬佳歆心理師正面應對自己的人格特質、身分認同,並自信地表示:「原住民絕對不只是這樣而已」。

 

主講人馬佳歆強調原住民的前途無可限量。攝影/吳孟剛

 

 

關懷與理解是唯一解答

 馬佳歆心理師在講座結束後接受輔大之聲記者們的採訪,仍是以真誠、溫柔且堅定的態度來回應舉辦本場講座的機緣以及原漢兩族間的差異。談及受邀舉辦講座的契機,她表示,希望能夠透過講座的分享,讓在升學生涯中面對諸多挑戰的原住民學生知道世界上存在與他們相同背景的心理師可以協助並支持他們。

  關於原住民族樂觀及堅忍不拔個性的迷思,馬佳歆心理師認為這也屬於是外在的刻板印象,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還是要花時間相互了解及傾聽,她會試著把對於刻板印象的讚美或調侃當做是建立關係的過程。論及原住民的升學制度,馬佳歆心理師說明,原住民學生加分制度及外加名額入學管道,不會影響到一般生;與一般生無異,在同一規則下,還是有競爭上的難度及族群內部的競爭。她提及,自己過去在考基測時,便是因為選擇原住民的管道入學而導致落榜第一志願。

  最後,馬佳歆心理師說道,面對持反對、質疑加分制度的提問者,她會採取先傾聽、先理解的方式,以溫柔堅定的態度開啟對話,憤怒與責備並無濟於事。她認為,原住民學生加分制度及外加名額入學管道,從政治角度看是轉型正義、對原住民族歷史創傷的補償,同時她也鼓勵原住民學生進入教育資源較好的學校並強調其重要性,原住民學生不需因他人的誤解而放棄資源,也期望原民族群的學生能在社會上獲得更多的包容與理解。

 

講座過程中,主講人馬佳歆與現場學生之合影。攝影/吳孟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