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專-都市原住民 尋找自己的名字

 

 輔仁大學原住民學生資源中心十二月十三號舉辦「沒有名字的人:屏東滿州排灣族青年的認同過程」講座,邀請《沒有名字的人》撰寫者之一的潘宗儒,與師生們分享自我認同的過程與感受。

 

(輔大之聲記者 鄭宇希 採訪報導)

 

 輔仁大學原住民學生資源中心十二月十三號舉辦「沒有名字的人:屏東滿州排灣族青年的認同過程」講座,邀請《沒有名字的人》撰寫者之一的潘宗儒,與師生們分享身為平埔族年輕人的自我認同過程與感受。

 

 潘宗儒在講座中描述,其實他到國中以後才被父母告知自己是原住民,也因為政府的優惠政策,而改名從母姓,但他並沒有因為這樣而得到自我認同,潘宗儒描述到這種感覺就像一塊大石頭悶在心裡。在國高中時期,他常常被同學開帶有歧視色彩的玩笑,但卻從不清楚這是偏見。

 

 潘宗儒表示,大學時期的社團活動是他人生的第一個轉捩點,也是啟蒙尋根之旅的開始,因為想回應內心深處的認同焦慮,從而加入了原聲帶社。但在社團活動中,因為自己害羞的個性,而感到強烈的疏離與界線。潘宗儒在講座中回憶到,自己在第一次社團課的時候,站在台上遲遲無法說話,因為沒有文化背景和部落經驗,這一切都讓他深感自卑。「我叫什麼名字?」這個問題這一刻在他的心中生根。在成年祭時,在校門口他曾大喊要找回屬於自己的那一部分,尋根的種子在此徹底發芽。在這之後的大學生活中,潘宗儒積極參與社團活動,讓自己更了解原住民與自己部族的文化。

 

 潘宗儒闡述,在尋找自己的旅途中,最大的感悟就是越來越踏實。在經歷了這麼多後,自己終於有能力回答內心深處的問題、有辦法清楚的說出自己是誰的安全感、可以知道自己未來的路該怎麼走,這些都讓他得到了曾經沒有過的歸屬感。但他也表示,在遇到旁人惡意的調侃後其實內心深處久久無法平息,他說(聲:我覺得每次遇到心裡還是會很不舒服,我覺得這是身為原住民一直以來的痛苦的經驗。),並表示遇到這樣的情況選擇爭執是沒有用的,對方依舊會對原住民有偏見和敵意,不如不做回應,讓對方自討沒趣。

 

 講座主辦人王大中表示,自己也曾因為混血的原住民血統而陷入自我認同障礙,在原住民學生資源中心工作期間,也輔導過很多有認同方面的疑問與困惑的學生,從而想邀請講師為師生們答疑解惑,他說(聲:因為講師的書對我自己的認同的追尋還滿有幫助的,所以我覺得這一部分可以給同學一個參照。)。社會工作學系三年級的王俞萱表示,自己父母都是布農族的族人,所以自己也常跟父母回到部落與族人聚會、聊天,因此她並沒有為自己的身分有過困惑,她說(聲:我覺得我滿幸運的是因為我爸媽都是布農族。),並表示聽完講座後,她為講者的經歷感到同情,同時也為自己可以通過父母隨時接觸到自己的文化而感到幸運。

 

(輔大之聲記者 鄭宇希 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