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與商機 新創必須了解的國際碳排趨勢
記者 翁芷薰、彭家俞/採訪報導
林宗昱向聽眾介紹有關碳的趨勢。(攝影/翁芷薰)
輔仁大學在二零二三年五月十五號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的分析師—林宗昱,與學生們分享企業面臨永續以及碳排議題在國際上的進展情形,林宗昱在中經院除了以溫室氣體相關政策管理為專業之外,也有以著手進行環境經濟、經濟影響評估等內容。
何謂淨零排放
淨零脈絡下的低碳挑戰。(攝影/翁芷薰)
淨零排放指的是在全球上因為人為而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再扣除因人為所扣處的碳排量為零,也就是說淨零之意並非不排放、而是盡可能的將所排量壓低。
面對全球暖化的嚴重以及氣候變遷的顯著,聯合國與全球人類正探討著該如何減緩此事,而聯合國科學研究組織也做出科學評估結果,若要達到控制升溫於二度溫度的情況下,相等於在西元2050到2060之間必須達到淨零排放,而排放零的意涵不僅僅是盡可能減少排放、也要夠透過負碳技術把所排出的碳找回來,透過負碳技術才能抵銷日常與企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實現大家期望的碳中和。
將限制轉為機會
林宗昱認為可以把碳限制轉換成優勢與機會。(攝影/翁芷薰)
對於負碳技術,目前常見的負碳技術分別是種植大樹與CCS碳捕集與封存特定技術,在減碳要求下的企業必須面對挑戰,林宗昱提到可以想像成把這些不方便轉為商機或機會,當企業能夠把產品做到低碳化、同時也能讓更多的品牌與廠商提高購買的意願與信任,因此他認為表面看似的限制其實隱藏了許多機會,無論對於中小企業或是新創公司,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他透過數據與分析告訴學生們這件事其實並沒有那麼困難,從減碳的壓力底下我們要去思考該如何降低排放量,就現階段而言已經有越來越多企業願意給予相關承諾,而供應鏈除了要求自己必須淨零之外,也會把供應鏈上的排放量一起納入,因此在整體產業減碳已經開始慢慢變成許多企業的一種趨勢和展望。
CBAM目前推動現況
何謂CBAM,公部門對企業有甚麼樣的要求。(攝影/彭家俞)
以來自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作為公部門對企業要求的例子,其所寫為CBAM,是來自歐盟的綠色正港,組織以環境友善以及企圖心為核心目標,而CBAM面對碳排議題是以全體共識作為行動目標,由於溫室氣體的汙染是全球性的影響,因此必須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有效果,舉例來說,若是在台灣排了一頓二氧化碳,那對於全球都是受到同樣程度的影響,透過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累積出的濃度也會影響太陽的輻射力,而間接影響全世界的氣候,在這樣的脈絡下,希望透過碳關稅調整機制,只要其他國家所生產的產品要進口到歐盟,必須課徵一定程度的碳關稅,想藉此推動其他國家面對減碳的義務與要求。
關於碳中和以及氣候中和
淨零排放與碳中和與氣候中和之差異。(攝影/彭家俞)
與淨零息息相關的還有碳中和以及氣候中和,但碳中和與淨零最大不同之處則為較著重於因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所造稱之排放量,企業可以透過種樹、或是再生能源等不同方式,與人為累積的碳排相互抵銷,最終目標則為達到「碳排放量」相等於「碳清除量」。而氣候中和相較於前兩者,除了溫室氣體,同時也關注非溫室氣體對整個氣候系統的影響,像是輻射影響等等。
面對淨零排放量必須盡可能地減少,減少不夠的地方要運用負碳技術把他補足回來,讓總體排放總量等於零,而面對碳中和,企業進行減量過程不足的部分不一定要使用負碳技術,可以透過買賣額度來達成碳權抵扣、完成減量,碳中和與淨零最大的差異則是可以透過碳權進行抵扣,讓排放量成為零,淨零則較為嚴格,無法透過買賣碳權,只能使用負碳技術抓下實際排放量。
二種不同內涵的碳權
減量額度的概念。(攝影/彭家俞)
第一概念為強制性的排放市場,也稱之為排放許可的碳權,第二概念為自願減碳市場,稱之為碳信用額度,第一概念為設有總量管制,在排放許可性質下的碳權,而這套制度最有名的是歐盟,每一年也盡量的減少額度促使大家進步達標,當能夠順利的減少排放、舊有碳額度也能將其賣給其他需要的人,反之若無法達標也可以透過買其他額度來完成在法律上被要求的義務,同時這個買賣過程即形成一個交易市場。第二概念為企業自己進行減量行為,此處的額度意涵為企業在減量前到後之間的差量,額度的發放通常來自聯合國、跨國獨立機構或是各國政府,當企業進行減量時,除了思考降低排放量的好處,能不能去申請碳權也是重要的考量,碳權的認證可以把企業的減碳成果告知欲合作的供應鏈,也能夠買賣給需要課徵碳費的國內需求者,由於此方式相近於一個補充機制,因此碳價相對於歐盟的排碳許可價格會較為偏低。
碳管理工具藍圖的布建
企業對於碳管理的工具藍圖。(攝影/彭家俞)
在企業為碳管理規劃的藍圖中,林宗昱提到首先必須掌握排放源,再進行減量標準和調整範圍,而碳中和不足所買的額度,進而影響環境成效逐漸貨幣化,在碳的議題當中除了碳的價格和減量的多少,其實還有其他附加好處,像是增加生物多樣性、減少空汙等等。
講座的最後,林宗昱以「盡可能做減量,真的困難再去買額度」作為結論,也給予學生們基本的買賣觀念,像是所購買到的額度到底好不好、來源是否為清楚的公司以及減碳時機是否真正被接受,時機的選擇影響著是否買到重複減碳的額度,重複抵扣的碳權幫助意義也許不大,希望大家能使用具有實質減量措施的碳權。
永續環境是現代企業必須面對的課題,淨零排放也是個趨勢,未來與永續相關的法規也會逐漸加強、企業們需達成共識及早因應減量,最後林宗昱也提到公部門有很多資源可以申請補助案,建議剛起步時可以與公私部門合作進行減量,也鼓勵大家慢慢跟進,永續減碳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