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過風雨三十五年 看盡記者「人生百態」
記者 李奕霆、黃美靜/採訪報導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為了讓師生更了解現今台灣新聞業及媒體生態,邀請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先生來到輔大與在座師生分享自己長達三十五年的記者生涯。在講座中除了談及自身在新聞業闖蕩多年的經驗談之外,也對於社會時事議題有所評論,藉此提出問題與在場學生進行互動共同思考如何透過媒體的聲音去敦促政府進行社會改革。
梁永煌在切入演講主題前,先是讓同學們思考報社編輯與新聞記者之間的差異。他說道:「台灣社會對於記者身份往往帶有負面觀感,認為記者是導致社會分裂的原因之一,但是報社編輯同樣也是以撰寫文章揭露社會現實維生的職業,為甚麼兩者的社會觀感會如此相差甚遠。」,而後他也詢問在座學生未來對於從事記者職業的意願,多數新聞系學生卻表示未來沒有意願從事記者職業;對此他表示這是台灣媒體行業正面臨的難題,就是缺乏該方面的專業人才。其中一位學生分享自己因為找不到適合的新聞題材或者線索因而時常感到挫折,針對學生面臨的挑戰梁永煌強調:「從事新聞工作最重要的是新聞敏感度以及觀察力,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透過敏銳的觀察力能夠找出問題進而成為新聞線索,在找尋適合的題材及線路前也要先了解自身的媒體定位。」。在談到媒體定位與記者之間的關係時他也分享,《今周刊》雖然是財經雜誌但報導的範圍卻涵蓋很多題材與面向,他也以國一生通過全民英檢中級申請英文免修遭拒的事件,進而談到台灣中等教育的弊病,藉由這個事件去發現台灣教育環境的不足並將其寫成一篇報導,對此他也表示追求一篇有內容的新聞時,必須擁有好的洞察能力先找出好的題材,再透過更深入的事實探究與田野調查去挖掘其中更不為人知的意義層面。他也指出,好的新聞報導能夠幫社會解決問題讓國家越來越好。
「新聞自由」-跑新聞也要打官司
「新聞自由」是憲法保障新聞出版界有採訪、報導、出版和發行的權利,他針對平衡報導及查證提出了媒體訴訟官司的議題,舉了因為撰寫張建邦請辭交通部長「台灣股市爆發驚人內線醜聞案」的報導成為被告為例,強調從事新聞工作應該要勇於報導、追求真相,經過合理的查證與平衡報導後去探究事實,不能因為有被提告的風險而退卻,導致罔顧身為第四權的責任。並且表示身為記者難免遇到衝突(被提告),但是要在衝突中學習成長,面對爭議時是否提告由他人決定,但是能不能勝訴在於自己;打官司時一定要全力以赴,犯錯時也必須勇於承認失誤及反省檢討。
他也藉此提醒在座師生身為記者應該具備的法律知識,在面對不合理的偵辦情形或者衝突時才能保障自身權益。透過分享在一次官司中面對法官要求提供證據來源時,他強調新聞記者有堅守新聞專業倫理保護消息來源的義務,因而得以化險為夷解決當前困境並取得勝訴。這是來自台灣記者協會頒布的倫理公約,內容為「記者有保護消息來源的責任義務」,如果不恪守公約內容,很有可能會因此失去記者這個身份。
對此,他也表示記者是一個很特殊的職業,它既要滿足社會「知」的權利也要行使「第四權」的責任,並挑戰既有的遊戲規則。同時需要了解法律及恪守職責保護消息來源,才能找到有利的證據並運用法律來捍衛自己的權益,這也是打官司能否勝訴的重要因素之一。
「平網整合」-數位媒體下的新挑戰
因應社會潮流及數位媒體轉型,傳統報章雜誌業也面臨巨大挑戰,在談到現在報章周刊的客群定位時他表示:「以《今周刊》來說,我們推出了『平網整合』的行銷模式,紙本雜誌為保障訂閱顧客權益其中所收錄的內容為最新的『獨家報導』內容豐富且詳盡,數位網路平台則上架上期紙本周刊內所收錄的『一般報導』新聞內容,同時保障兩者平台用戶的權益,也確保自身紙本雜誌發行的數量及收益。」。
在談到周刊內容時,他舉「衛福部國健署癌症免費篩檢」的報導為例,因為周刊有持續在專欄報導更新相關文章,如:台灣十大癌症發生及死亡率、國家癌症篩檢報名資訊、如何有效避免或減緩罹癌風險等報導。他表示自己透過這個專欄報導救了身邊兩位朋友,藉由報導鼓勵讀者篩檢儘早發現癌症並透過術後根除,並呼籲媒體報導的意義是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而非根據流量去選擇報導內容。
「付費制」-思考媒體存在的意義
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先生於新國病肺癌記者發佈會。攝影/張德厚(取自中央廣播電臺)
從《今周刊》肺腺癌篩檢的專欄報導談到「付費制」時他指出,台灣社會存在嚴重的城鄉差距以及知識貧乏的問題,報導是為了讓社會大眾能夠有正確的管道來接收資訊。身為今周刊發行人的他認為周刊現在的經營還可以,並明確指出如果其他雜誌都採行付費制的話,《今周刊》絕對會是最後一個進行付費制的財經雜誌,絕非因為在乎收益進而影響到大眾接受正確知識的權益。
他對《今周刊》未來的發展提出期許,記者這份行業跟社會連結的意義非常重大,希望產製的新聞跟分析報導能夠對社會帶來更多意義,透過媒體的力量可以將關心的事情付諸實現,像是肺腺癌篩檢的報導。他也點出了現今媒體業「究竟是賺錢重要還是救人重要」的問題,讓與會師生思考新聞媒體存在的意義與所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好的新聞記者,永遠還少一個」
提到自己在從事新聞工作遇到最大的挫折時他表示,當初接手《今周刊》發行人時面臨產業轉型以及打官司時當然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但最大的挫折其實是「找不到一位好記者」,並點出這不只是今周刊面臨的挑戰,而是全台灣新聞從業媒體所遇到的現況與危機。
最後他鼓勵在場同學在學生時期,多閱讀一些社論以及財經雜誌或者去修讀相關課程,多加善用學校資源,從現在開始發掘自己喜歡的題材,並且在這個領域比別人有更深入的研究,在未來撰寫相關專欄時能夠有所幫助。在講座的結尾,他也提供同學們記者產業相關的實習管道與建議,期望各位同學在將來都能夠從事新聞產業,一起為改善媒體環境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