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生-在回收中求生 走進拾荒者真實世界
輔仁大學社會科學院USR計畫四月二十四號舉辦「拾起的不只是回收-聽見拾荒者的聲音,看見資收真實現場」講座,邀請「五角拌」共同創辦人王品涵及台灣勞工陣線洪敬舒,分享社區工作及拾荒者的工作環境及困境。
(輔大之聲記者 張慧珊 採訪報導)
輔仁大學社會科學院USR計畫四月二十四號舉辦「拾起的不只是回收-聽見拾荒者的聲音,看見資收真實現場」講座,邀請到長期關注拾荒者議題的「五角拌」團隊共同創辦人王品涵及台灣勞工陣線洪敬舒,分享拾荒者的田野調查內容及政府面對拾荒者的態度。
在講座中王品涵提到,拾荒者跟清潔隊回收的量,可以說是不相上下,但這些拾荒者一天工作八到十二小時的收入僅只有三百到四百元,洪敬舒也表示,拾荒者在社會安全網上是最邊緣的部分,沒有辦法獲得社會最基本的保護及任何勞工的保障,導致拾荒者陷入更加貧困的困境。
輔仁大學社會科學院USR計畫助理許怡綸表示,邀請五角拌來到講座中為我們分享回收、田野調查的資訊,是因為校園有引進保特瓶自動回收機器的計畫,他說(聲:講到回收講到寶特瓶講到清潔我們就會想到校內的清潔人員叔叔阿姨那他們其實才是這一端我們在做循環經濟的最大厲害關係人。)他表示希望能促進循環經濟,幫助困難的人。
參與學生蔡侑玲表示對於回收有不同認知,他說(聲:我 本身知道他們做回收的價格就很低,但今天有終於有一個機會可以去聽到說他們實際上真正的回收狀況是怎麼樣。)他表示回收的後續處理程序繁瑣,讓他重新思考背後所隱含的社會結構問題。
(輔大之聲記者 張慧珊 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