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我與環境 撥開職涯定向的迷霧

記者 陳瑀璇、張采辰/採訪報導

 

主講人趙浩宏老師向學生介紹演講主題「不職有這樣」。攝影/張采辰

 

  輔仁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為了解答大學生對於現實與未來的迷茫,邀請職人雜誌的創辦人趙浩宏老師來輔大分享,講座中除了談及自身的成長歷程及背景之外,也分享諸多生涯定向的方法,引導在場學生思考如何找到個人興趣並探索職涯方向,以因應未來挑戰。

  趙浩宏在進入職涯探索的正題前,先與在場學生分享自身的成長故事,他提到自己的血統,並說明了這樣的背景如何使他認清自己的使命,爾後橫跨社工、心輔等領域,為教育界盡一份心力。

 

 

跟隨使命 發現台灣教育制度的迷思

主講人趙浩宏老師闡述自身成長背景。攝影/陳瑀璇

 

  趙浩宏老師雖然來自於原資中心,但並非原住民族,而是一個是擁有純正血統的外省人,沒有閩南、客家或台灣血統的他,生長在台灣高雄一帶,從小與原住民族共同生活,使他活在一個缺乏土地認同的生命當中。因此他自幼便認清自己的使命,是讓那些有自己土地的人回到屬於自己的土地,於是他從十九歲開始投入原住民族工作將近十年,遠赴許多部落從事社區教育工作,從而看見了原住民族及經濟弱勢族群的身世困境。

  為了研究如何突破身世困境,他於2016年成立職人雜誌,採訪了七百多位在技術領域有所成就的年輕人,得知了他們共同點都是不愛念書,因此選擇就讀高職,因緣際會下才知道原來自己擅長某個領域,並非源於喜愛才去嘗試。透過這樣的訪談,他發現台灣教育制度的迷思比想像中大,台灣教育在定向方面的努力似乎還不夠,只能讓學生在少數中選項當中,選擇相對好的,或依據社會價值觀決定自己未來的職涯道路,他強調,這個方法非常不妥,積極介入不應該只是試著影響學生,而是要嘗試讓學生能夠決定如何影響自己,並控制影響自己的變因。

 

 

定向必經之路:廣泛試探

不同成長階段輔以各自適配的定向策略。攝影/陳瑀璇

 

  面對現今困境,趙浩宏認為可以透過廣泛試探來改善現況,如教育部近幾年大量設計的自導式課程,他採用成人教育裡的工作方法,讓學生參與動機學習,即先找到動機,再產生學習的行為,並透過覆盤而思考為什麼願意參與此次活動。

  他專為國小高年級生設計了有趣的課程,共有二十個主題,每個月進行一個主題的解構與建構,帶領學生認識不同的主題產業。以織品設計為例,學生不會只是產生了「我未來想成為服裝設計師」的想法,而是很真實地去解構大學生就讀本科系後才知道的產業樣貌,並同時重新建構人們以何種姿態進入此職業。

  他也強調定向的兩大面向,是找出「喜歡」和「擅長」的領域,並設法將之結合在一起,整體原則就是透過不斷試探,找到自己的興趣,若是定向沒成功,無論採用何種教育方式,都難以預判下一步要怎麼前進。

 

 

人境適配論:人與環境的雙向互動

人的三種生涯不確定屬性。攝影/張采辰

 

  在現代社會,社會事實的壓力時刻包圍著我們,驅使著我們往某些方向發展,卻又不清楚真正的目的,如同對於追求大學教育的動機感到迷茫,卻還是拚命考上世俗價值認為的好大學;而生活機會旨在強調憑藉自身力量、方法與人脈,尋求改變現況的機遇。在台灣,多數人缺乏盤點社會事實如何影響自己的能力,也難以歸納出個人擁有的良機。

  當代社會的特質是萬物皆不穩定,我們難以預測環境,因此趙浩宏提到人境適配論,在這個觀點中,人與環境是雙向影響的關係,即人要理解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期盼,同時將環境發展與人才需求納入考量,選擇適配的環境,持續與之互動,根據環境而調整自身,或憑藉自己的能力打造出環境中的子環境,並設立不同時間尺度上的目標,進行滾動式的調整,方能逐漸釐清個人的生涯目標。

  生涯定向沒有速成的方法,思考和實踐都極為重要,進行內在自我資源的盤點,並同時尋找可適配的模仿典範,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得以不斷修正自己的生涯願景,朝之持續前進。

 

 

生涯規劃三大核心:願景/使命/價值觀

找尋終身願景的建議。攝影/張采辰

 

  他談到生涯規劃的三大核心,即願景、使命與價值觀。首先,願景是個人對期望的生活的想像,比如獲得歸望、擁有閒暇時間的愛好等,根據願景再去選擇想從事的職業。他請學生撰寫願景計畫書,內容包括年度(季)目標、預計成果、執行任務與達成路徑,在每個任務結束後進行成果檢核,透過里程碑的堆積,建構出立體的自我形象,經由建構藍圖與實際執行的兩次創造,逐步有能力達成過往認為自己無法完成的事情。

  其次,個人化學習當中非常強調使命設定,當找到使命,就會願意花費時間去耕耘。然而,有些人透過使命產生願景,而另一些人則透過願景塑造使命,願景屬性的人通常以慾望為導向,渴望一種特定的生活,追求情感、物質或地位等,相對地,使命屬性的人則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關鍵他人的影響,從而獲得啟發和信仰,追求與所崇拜的人看齊。為了形成明確的定向,必須先深入了解自身的心理狀態,逐步梳理出這些要素。

  最後,價值觀包括做事的原則、標準、依據以及信仰。當我們選擇參與一件事情時,必須先釐清什麼樣的標準才能激發興趣和努力,並了解要依循從何種方法,來選擇投入哪些具體事務。後設生涯認知模式的關鍵在於,不必急於考慮自己要從事什麼事情,而是專注於收斂方向,進而在此基礎上釐清自己適合從事什麼,才能和環境進行更有目標性的互動。

 

 

定向的成功方針:終身學習

主講人趙浩宏老師提出五項定向的策略。攝影/張采辰

 

  定向成功的關鍵在於,個人是否能持續學習、與自身和環境進行對話,尤其當代產業的變化,更加凸顯出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即使存在生活壓力,仍必須持續精進自我。講者趙浩宏老師最後提出了五項幫助定向的建議,即梳理具體未來願景、清晰的學習方針、刻意練習、支持性的環境、試探與自我辯證。

  首先明確了解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並認清自己缺乏何種能力,養成刻意練習,去勇於調整身處的環境,經歷從自我懷疑到證明自己的過程,透過不斷反向思考與正向回應,找出符合自己的策略。趙浩宏老師的建議提供了實際操作的方向,他也提到,定向本非篤定的結果,而是充滿疑問的過程,透過逐步試探,我們將能夠更清晰地定義未來目標,並在實踐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涯道路。